
初冬的京杭大运河济宁段,碧波荡漾间商船如梭,载重2600吨的“镇航001”船正稳稳停靠在济州粮食产业园码头。专用传送带轰鸣启动,金黄麦粒从浅圆仓直抵船舱,不到4小时,满仓粮食装载完毕,即将沿河南下,驶向江苏镇江。
“以前汽运加短倒,耗时还贵,每吨成本要多花几十元。现在运河直达加无缝转运,效率和性价比都没话说!” 江北现代粮食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磊站在码头边,望着忙碌的作业场景感慨道。这生动一幕,正是济州粮食产业园践行“运河第一粮仓”使命的真实写照,更是新时代“北粮南运” 战略落地见效的鲜活注脚。
区位赋能
织密多式联运“黄金网络”
济宁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,既是京杭大运河中段咽喉,又衔接瓦日、新菏兖日等铁路干线,素有“运河粮道”之称。依托这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,济州粮食产业园由济州港、春江港务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“两港一园”整合而成,自2024年1月完成划转后,迅速成为国家“北粮南运”战略的内河核心枢纽。
园区坐落于济宁主城港区,拥有712米岸线及9个2000 吨级泊位,涵盖粮食专用泊位、散货泊位、集装箱泊位等,是济宁市唯一的粮食专用泊位集群。硬核硬件之上,立体通达的物流网络在此加速成型。
今年10月18日,首列满载东北优质玉米的“北粮南运”铁路专列驶入济宁港航龙拱港,标志着以济宁为核心枢纽的“北粮南运”内河通道全面贯通。“东北粮食通过铁路专列直达济宁后,一部分直接供应本地企业,满足区域用粮需求;另一部分入仓暂存,再借运河批量输送至南方市场。”园区物流部负责人介绍,凭借京杭大运河“黄金水道”优势,园区可联通淮河水系直达重庆果园港,经镇江、太仓转运后能直达粤港澳大湾区。
“铁路+水运”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,不仅构建起“铁水联运、河海直达”的高效物流网络,为“北粮南运”新增一条稳定可靠的供给通道,更实现降本增效“双突破”。目前园区单日可接收12节至15节车皮粮食,每车约60吨,物流成本从每吨170元降至70元,降幅达59%,流通效率提升30%以上。
规模筑基
构建功能完备产业生态
步入园区仓储区,14栋平房仓与10栋浅圆仓巍然矗立,数字化监测设备实时显示着仓内温湿度,智能通风、环流熏蒸等系统有序运转。“这些粮仓总仓容达16.74 万吨,再加上3座1000吨级食用储油罐,能充分满足规模化粮食存储需求。”园区仓储管理员介绍,园区采用数字储粮技术,实现粮食储存“零损耗、高品质”。
在780亩的园区版图上,仓储区、物流区、加工区、理货交易区、综合服务区五大功能分区协同运转,构建起“储、运、贸、加、服”一体化产业生态。为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,园区投资3.78亿元推进二期扩建仓储项目,在105.88亩土地上建设10栋架空平底式浅圆仓、12栋平房仓和1栋钢结构罩棚仓,新增仓容18.32 万吨,预计2026年夏粮收购前投用,届时总仓容将实现翻倍。
“我们的核心优势不仅是仓储和运输,更是为客户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。” 梁磊表示,从粮食中转、仓储保管到商贸交易、物流配送,再到质量检测、信息咨询,园区已实现“一站式”服务。2025年,园区有望实现粮食贸易量、港口物流中转量“双二百万吨”突破,逐步构建辐射广泛、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产业生态。
产业延伸
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
在济宁鲁鑫油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,进口大豆经加工转化为食用油和豆粕,通过运河通道运往全国。“自从2023年开始通过济州粮食产业园的运河通道调运原料,我们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。”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明细账:此前公路运输每吨成本160元至180元,如今通过京杭大运河从镇江港运至春江港,再转运至厂区,每吨成本仅50元,每吨节省110元至130元。
成本优势背后,是园区“贸易引领、储运支撑、加工增值”的清晰路径。为延伸粮食产业链、培育高附加值产业,园区规划建设植物蛋白加工项目,计划 2026年6月开工,分两期建设大豆饲料蛋白生产线,配套预处理、饲料蛋白、精炼等多个车间,构建“原料采购—精深加工—产品销售”闭环产业链,开发食品级蛋白、保健品原料等多元产品。
“我们还将同步建设面粉及饲料加工厂,依托水运优势辐射豫皖苏地区,培育粮食精深加工集群。”梁磊说,从“基础储运”到“精深增值”,园区正推动粮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。未来,园区将持续完善多式联运体系,深化“前港中仓后厂”模式,推动粮食产业集约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让“北粮南运”的内河枢纽根基更牢、动能更足。
来源丨济宁日报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